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三个圈层。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核、地幔、地壳
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对人员伤亡来说被称为群灾之首的是()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有五百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次左右。
A、10000
B、5000
C、1000
D、20000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有极少数地震发生在城市下面,称为(),如唐山地震、阪神地震等。
A.城市下地震
B.直下型地震
C.直上型地震
D.破坏性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震三类
一次地震在距震中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等级的烈度,而震级只有()个。
从历次大震看,在城市造成最严重、最普遍的次生灾害是()。
A.毒气污染
B.交通瘫痪
C.停电、断水
D.火灾
地震灾害有()特点。
A.持续性
B.突发性和纵横性
C.突发性、纵横性和续发性
D.突发性与破坏严重性
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强震指的是()
A. 8.0级及其以上地震
B. 7.0级及其以上地震
C. 6.0级及其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
D. 5.0级及其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地震三要素为()。
A.地点、震级、烈度
B.时间、地点、震级
C.地点、震级、深度
D.时间、烈度、距离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能量()以上。
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介质波动叫()。
地震发生时,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面波
D.纵波与横波同时感受到
地震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60千米以内、震级为(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据统计( )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 )的一种表现形式。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
B.地下水过度开采
C.天气突然变化
D.森林过度采伐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 )千米以内为浅源地震。
A.60千米
B.80千米
C.100千米
D.300千米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 )。
A.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B.多个震级一个烈度
C.一个震级多个烈度
D.多个震级多个烈度
我国处于( )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
A.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台湾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D.欧亚地震带和台湾地震带
青藏高原是由()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A.大西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震级大于( ),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
D.原生灾害
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 )。
A.塌陷地震
B.人工地震
C.火山地震
D.核地震
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它的厚度约( )。
A.30―40千米
B.100―1000千米
C.10千米
D.5千米
据20世纪资料的统计,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是(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被称作()
环太平洋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也为此类地震。
A浅源地震
B中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次深源地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多千米。
()是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
A.浅源地震
B.中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次深源地震
一般情况下,()以上地震人才有感觉,称为有感地震。
A. 2.0级
B.3.0级
C.5.0级
D.6.0级
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
A.越大
B.一样大
C.越小
D.可大可小,不一定
震源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的地震,被称为( )。这类地震往往会造成城市较大的损失。日本的阪神地震和我国的唐山地震都属于此类。
A. 城市直下型地震
B.远震
C.构造地震
D.天然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