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3. 图1是我国部分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后回答3—5题。P处的气温
A. 在0℃和8℃之间
B. 在8和16℃之间
C. 在8℃和24℃之间
D. 在-8℃和8℃之间
4. 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是
A. 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小
B. 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
C. 太阳能丰富,冻土分布少
D. 高寒、缺氧、气压高
5. 有关该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布局及其主导因素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山前平原——水源
B. 城市附近——市场
C. 河谷低地——土壤
D. 河流谷地——热量
6.图为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①、 ③、 ④、 ⑤ 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是(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7.① 山脉南北绵延约
A、200千米
B、700千米
C、400千米
D、1 400千米
8.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据此完成8—10小题。该山地可能位于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10.导致东西坡高山针叶林带上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坡光照充足
B.西坡热量条件较好
C.东坡地势较低
D.西坡降水较多
11.有人游完长城,在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读图,回答11—12小题。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A.①秦岭、②黄河
B.①阴山、②黄河
C.①秦岭、②长江
D.①阴山、②长江
12.游记中“北顾”的深秋景观是我国的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13.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13—15各题。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
A.960mm
B.600mm
C.1000mm
D.1200mm
14.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由四周向中间递增
C.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D.由西南向东北递增
15.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弯曲闭合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地形地势
C.洋流
D.大气环流
16.读下图“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图”,回答16—17小题。图中 K、L、N、M 所对应的省级行政区及简称搭配正确的是
A.山西省(晋)、青海(青)、广西(桂)、湖北(湘)
B.山西省(晋)、西藏(藏)、贵州(黔)、湖北(鄂)
C.山西省(晋)、西藏(藏)、安徽(皖)、湖北(鄂)
D.山西省(晋)、新疆(新)、贵州(贵)、湖北(鄂)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脉①是我国一、二阶梯的分界线
B.山脉②是昆仑山脉
C.山脉③以东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以西是四川盆地
D.图中四个省区中,有三个省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18.读我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完成18—19各题。下列关于图中代码表示的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为柴达木盆地,属于第一级阶梯
B.①为云贵高原,属于第二级阶梯
C.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第三级阶梯
D.④为太行山,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19.有关我国地形、地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夏季风的深入
B.使大河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交通
C.有利于形成充足的耕地
D.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0. 图5是我国区域图,读图回答20—22题。P河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
21. 20世纪末,P河下游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其原因不包括
A. 下游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
B. 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 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D. 上游地区不断截留引水
22. Q省区的中东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地震、泥石流多发
B. 水土流失严重
C. 湿地面积锐减
D. 土地荒漠化严重
23. 黄淮海流域时常面临春旱、夏涝的威胁.根据下图23-25做题。春旱、夏涝与下列锋线位置对应的时间依次是
A.III、I
B.II、III
C.I、III
D.III、II
24. II区域7、8月份降水相对偏少的原因是
A. 夏季风尚未到达,空气干燥
B. 受副高影响,多下沉气流
C. 气温高,蒸发旺盛
D. 锋面雨带北移,受气旋控制
25. 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