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院
位于古城广州的中心地带,
这座文物宝库,
荟萃众多岭南瑰宝,
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广州深厚的历史底蕴,
是感受人文湾区的文化窗口
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
这里宝藏这么多,
到底哪些才是“镇院之宝”?
决定权在您手中,
您的最爱,就是镇院之宝!
为此南越王博物院将推出
“王的宝藏·镇院之宝投票活动”
此次活动将持续半年,
邀请大家为心仪的文物投票
一起甄选“王的宝藏”!
投票时间
2024年12月10日至2025年5月10日
投票规则
每个ID可投一次,每次可投10件文物(不可重复投票)
十八件候选文物
来pick你心目中的镇院之宝吧!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龙凤相望,一眼千年 ·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出土于南越文王墓墓主人赵眜的头部。玉佩分为内外环,内环透雕一游龙,龙爪伸出环外,外环透雕一凤鸟,站在龙爪之上。龙自古以来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玉佩的特别之处,在于龙和凤是平行出现的,并不意在展示尊卑有别,而是展现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体现了中国哲学观当中最为重要的“和”文化。
“文帝行玺”金印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金龙盘旋展威仪,帝玺至尊世无双 ·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胸部,印面有田字界格,阴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印钮为一S形游龙,龙首伸向印台一角。龙鳞及爪是铸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经电子探针测定(印台部位),含金量98%。该金印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时期金印,是发现最早的以龙为钮的帝王玺印,也是证明墓主身份的关键物证。
角形玉杯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虽然已躺平,但国家不让我出境 ·
角形玉杯,为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这件角形玉杯用一整块青白玉雕成,中间凿空成犀牛角的形状。相传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虽不能解毒,但南越国的工匠却借用犀牛角的造型,匠心独运,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如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至今仍散发出温润的光泽,堪称是中国汉玉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
银盒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舶来珍品,海丝奇缘 ·
银盒呈扁球状,盒盖和盒身有以捶鍱法压印而成的凸瓣纹,其工艺、纹饰和造型具有古代西亚波斯一带银器的特点,推测为一件舶来品。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根据本土器物的特点,在盖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增加了圈足,并在器身上留下铭文。西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该银盒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重要见证。
丝缕玉衣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一丝一缕一片玉,千年不朽梦成空 ·
这件丝缕玉衣既继承了中原的玉衣形制,又具备南越国地域特色。汉制规定,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但并未记载丝缕玉衣,这是目前发现唯一的,年代较早的,保存完整的丝缕玉衣。它由2291块玉片组成,长1.73米,以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墓主身穿玉衣,且玉衣上下也铺满玉璧,反映了汉人崇玉观念与厚葬习俗。
错金铭文铜虎节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王命护佑,大道通途 ·
错金铭文铜虎节用青铜铸成扁平板的老虎的形状,虎成蹲踞之势,虎口大张,虎尾弯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纹用60片金箔片错成,在虎的正面有错金的铭文“王命=(命)车驲”,即凭王命进行驿传,和调兵遣将所用的虎符有所区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错金虎节。
铜承盘高足玉杯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五行融汇长生梦,天若有情天亦老 ·
铜承盘高足玉杯共以五种材料制成。玉杯以整玉雕琢而成,置于木制底座之上;中部为花瓣玉托架,外沿为三条游龙分别衔住,龙首金制,龙身银制,呈三龙拱杯之势,龙尾与底部铜制承盘相连。秦汉时期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该玉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来承聚甘露的器具。
圆雕玉舞人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南越有佳人,长袖舞翩翩 ·
玉舞人,古代装饰玉的其中一个品类,集中出现在战国至汉代,以平雕为主。南越文王墓出土6件玉舞人,其中一件为圆雕玉舞人,它也是目前汉代墓葬出土的唯一一件圆雕玉舞人。其刻画了头束南越螺髻、身穿汉服、跳楚地舞蹈的玉舞人形象,融合了汉、楚、越三地文化,是当时南越国文化交融的反映。
漆木屏风及其铜构件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是家具也是王的奇幻世界 ·
漆木屏风出土时大多已朽,仅保留铜构件及一些漆片,可见其上漆绘云气纹。专家根据其器座上刻有的数字编码、套合关系和构件等进行了复原。底座至顶横枋高1.8米,横宽3米,是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大型实用屏风。这套屏风结构精巧、装饰华丽,上有5件顶饰,下有6件铜托座,其中的五件铜构件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目录。
南越木简
西汉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 只言片语,“简”述南越 ·
2004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中清理出百余枚木简,涵盖管理、军事、法律等方面内容,为南越王宫的废弃文书档案。南越国木简是广东地区首次发现的秦汉时期木简,被誉为“岭南第一简”,为南越国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墓主人组玉佩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亦步亦趋礼常在,环佩叮当总关情 ·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11套组玉佩,以墓主人赵眜的一套最为精美华丽,由玉、金、玻璃等四种不同材质的32个饰件组成形成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佩饰,组玉佩除了有身份象征以及装饰作用之外,还可以规范行走礼仪。
船纹铜提筒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船纹映碧波,一筒载凯歌 ·
提筒是古代越族的盛储器,南越文王墓中出土9件铜提筒,以这件最为精美。筒身有四组船纹,四船首尾相连,船中有弓形大橹,并带有水密舱,是可供远航的海船。船上的“羽人”姿态各异,船舱内有各种战利品,船外有海龟、海鱼、海鸟等,生动还原了战争结束后,船队凯旋而归的场景,展现了两千多年前,广州高超的造船能力与先进的航海技术水平。
蕃禺铜鼎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铜鼎铭蕃禺,鼎立广州城 ·
铜鼎盖上刻有铭文“蕃禺,少内”。“蕃禺”即番禺,初为秦时南海郡治,后为南越国都,“少内”是秦汉时期管理宫廷府库的官员。这件“蕃禺”铜鼎说明广州建城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城市建设史的重要物证。
D49玉璧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天地合,人心同 ·
古代玉璧是“六瑞”之一,《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可见玉璧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玉礼器。到了西汉时期玉璧除了延续礼玉的功能,还作为陪葬玉器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D49玉璧是目前所见直径最大的西汉完整玉璧,直径达33.4厘米,堪称“璧王”,其玉璧表面共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由龙纹、涡纹、龙纹等三组纹饰组成。
万岁瓦当
西汉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 岭南古瓦颂吉祥 ·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文字内容复杂多样,其中吉语类文字瓦当最为常见。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有不少南越国和汉代“万岁”文字瓦当,应是受到来自中原地区文字瓦当的影响。汉武帝平南越后,在岭南置九郡,“万岁”瓦当继续沿用。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金虎玉龙一相逢,新钩古玉续华章 ·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原本是一条青玉雕刻的玉龙,身体弯曲成S形,回首张口,衔住背鳍,尾巴回卷,下半端被折断后,特制虎头金钩与之组合后,形成一幅猛虎噬咬巨龙、龙虎争斗的生动图景,黄金的雍容与玉器的温润交相辉映,呈现独特美感,体现了南越国工匠的巧思。为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两件金镶玉器之一。
“文帝九年”铜句鑃
西汉 南越文王墓出土
· 礼乐重器帝王家,物勒工名传千年 ·
句鑃为越族地区特有打击乐器。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一套八件的铜句鑃,重191公斤。句鑃表面均阴刻着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说明是在南越文帝赵眜在位第九年的时候由乐府制成。在八字铭文的正下方,还分刻有“第一”到“第八”的序号,与其大小对应,同时反映出南越国内也设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发现青铜句鑃。
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叶娃娃枕
金代 南越王博物院藏
· 娃娃擎荷祈福泽,枕上繁花入梦来 ·
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叶娃娃枕呈婴孩造型,浅灰白色半陶瓷胎,胎质细而坚,施以牙黄色釉,釉及底部。枕面腰圆形,白地剔褐色缠枝牡丹花纹,再配以缠枝纹,集印花、剔花技法于一身。枕座模塑横卧娃娃擎荷的形象,以荷作为枕面,娃娃侧身而卧,酣态可掬。底座饰印花纹一周。婴戏纹代表着“多子”的祈盼,体现了人们希望多子多孙的观念。